尔然(尔然最简单解释)
CNGBOOK的闲书酒馆
不知不觉,又到尔然了毕业季。古人曾说尔然:“昔我来思,桃李累累;今我往矣,杨柳依依。”毕业,总要告别些什么,然后迎接新的一段旅程。大学这四年,有着很多美好的回忆,有同窗的友谊,有老师的关爱,有着清晨的早读,有着夜晚的奔跑。
然而,读书,是大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们会有很多个下午,安安静静地坐在图书馆中,或是饶有兴趣地看一本小说,或是抓耳挠腮地计算数学题,或是开心满满地看着笑话……无论怎样,总会有本书,给尔然你留下最深的印象。
在这毕业时刻,我们随机找到十二位毕业生,列出他们大学中,最难忘的书。
***
1
《达芬奇密码》
[美国]丹·布朗 /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HugoBanet
不同于东野圭吾式小说,接连死去的人是故事的线索,《达芬奇密码》始终只围绕着一个死者展开。但就是这么一个死者,却引出了几十万字的剧情,我想,大概是二者的关注重点不一样。
东野圭吾的我看的不多,就针对《沉睡的森林》来讲吧,这里面终究只在探寻谁是真凶,接连死去的人和凶手有什么关系,而《达芬奇密码》不同,它关注的不是谁杀了谁,而是隐藏在这之后的历史密云,讲到最后似乎就和死者没什么关系了。好一个”故事在别处“尔然!
这本书,人物不多,而且几乎整个故事就发生在一个晚上,可见其情节之紧凑。整本书都在挖掘秘密,秘密背后有更多的秘密,再加上中世纪宗教题材独有的神秘感,每个章节的结尾都在留悬念。
2
《脑髓地狱》
[日本] 梦野久作/著 林敏生/译
新星出版社
@天蝎小猪
关于久作的《脑髓地狱》,从构思到起草,到形成初稿,再到改稿、校稿,直到最终成书,所费时间之长、心力之巨、过程之曲,都是其他作品无法相比的。
可见,《脑髓地狱》是久作倾注一生的作品,而大到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小到他的文学观、写作观,在这部毕生力作中在在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因此我们会看到该书中有久作其他作品的影子,不管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皆有所承继、发展和深化。
《脑髓地狱》仿佛就是久作的镜像,是其风格的集大成者,是梦野文学的“一切”,也是日本近代文学的杰作,更是属于全人类的二十世纪存在主义的最高作品之一。也就是说,《脑髓地狱》一书绝对值得我们好好加以研读。
3
《悟空传》
今何在/ 著
磨铁图书
@狼小左
最近几天又莫名总是想起第一句,总是记不全四句。记忆中的影像是高中被戏称为鸽子笼的宿舍。那年高三,我坐在上铺的床上,趁着别人都休息偷偷拿出悟空传来看。我还给这本书包了个书皮,以示珍重。但是现在已经不知道放它在哪里,也许在那个无奈晃荡的岁月里送给什么人了。夜里我坐在床上刚好可以看到学校的操场,有时候半夜有人在打球,咚咚咚的伴着人影在月光下来回的奔跑。
在我最好的岁月里,我看过悟空传。我说我信仰自由,向着未来充满信心。后来几乎忘了这个世上还有个东西叫自由。我也不再等着一个人驾着五彩祥云来接我,其实悟空传的情节,我也忘了大半。过了不久又出了梦里花落知多少,听说了很多次,没看。
可以称为网络小说的,我就看过悟空传。
真的曾经了为了它哭得稀里哗啦,在沙僧琉璃盏被摔得粉碎的时候,在许多为了爱而生的众神的故事里。忽然觉得书里只有两种人,为了爱而生,和没有爱的神仙。
4
《匆匆那年》
九夜茴/著
凤凰联动
@渔小笛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理解方茴对陈寻那样深刻而执拗的爱。我明白。
一个性格冷清的女子,她的世界里没有太多的诱惑,明晰而干净。她不是天性的孤僻,只是因为太渴望爱。陈寻无疑是颗小太阳,光芒万丈暖暖照耀了暗夜里的方茴。这个小太阳,成为暗夜的小宇宙一点不难理解。
也许就是因为太爱,怕嫌弃,太在乎,怕离开。单薄的方茴用一种刺眼的反方式,用力地维护拉拢证明自己的爱。这一点上,方茴的敏感、脆弱、哀愁多少是让陈寻离开的主因,尽管这些曾经是陈寻喜欢她的主因。
当初怎么赢得了他,最后就将怎么失去他。
5
《平凡的世界》
路遥/著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今心
曾经读过很多书,或许他们的文风语言够华丽,但是他们都是取悦或者虐待于人的精神,从来没有像平凡的世界这样,贯入人以强劲的价值观!
我认为这是平凡的世界最珍贵的,它给无数个青少年抑或中年的人,给他们这个社会最光明的希望,在于奋斗,我认为这就够了。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全景式的展现历史和社会,不是挖掘式的。他更多呈现给读者是十多年来涉及社会各个阶层的各个角落的生活方式生活历程,以及每个人从中应该怎么样生活,怎么样对待生活。
正如路遥说的,他们属于这样意中人他们顾不得高谈阔论或愤世嫉俗地忧患人类的命运。
他们首先得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尔然;他们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其实在青年的道路中,我们的大多数我想都属于这样,为了自己的生活为了自己的生活意义在世界上忙碌的奔波着。至于那些高谈阔论的评论家早已经是吃的撑住了,他们拼命的想深化这个原本平凡的世界。
6
6
《偷影子的人》
[法国] 马克·李维 / 著 段韵灵 / 译
博集天卷
@司马白羽
我与克蕾儿的故事就像是一个久远的传说,令人为之倾倒。也许,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语言,我们说的太多,而用心的时候太少,所以在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迷失很久了。我们的影子在哭泣,我们自己却不知道。
我们用我们自己的固执,自以为懂得的学识,以及所谓科学遮蔽了我们的心灵。我们习惯了所谓“沟通”,从未尝试用心灵去沟通。当我们相对无言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内心的那种默契;我们究竟活在怎样一种状态中?
其实,影子就是我们的灵魂。在茫茫人海,我们隔着千万里,此前的成百上千个日夜,我们丝毫不相识。然而这一刹那,我们的影子聚首了,这就是灵魂的相遇。这样美好的开始,我们却在迷失中远离,这实在有负我们的相遇。所以,放下自己的偏见,放下自以为正确的一切,让灵魂聚首吧,让他们交谈。
7
《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指音
人生是一部书吗?不,书成之后还可以删改,人生可以删改吗?
人生从没有蓝图,度过了人生,才完成了人生。
历史,是人的足迹。但并不是所有留下足迹的人都敢于正视自己的历史。
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留下了。
----摘自《穆斯林的葬礼》
当梁君壁向我们款款走来的时候,正值花样年华。她温柔如水,端庄娴淑。在这个清贫的靠手艺吃饭的回族家庭里,她是父亲的掌上明珠,是母亲的好帮手,是妹妹知心大姐。她知大体,懂奉献,出场的时候,是这样叫人喜欢,谁都愿为她憧憬一个美好的未来。
然尔,就是这样一个壁儿,却是这个家族几十年沉浮的主导者,面对岁月更跌地位变迁,她已经面目全非,越到后来,越记不得她初时的模样。韩子奇发达了,再不是当年那个流浪的孤儿。她荣身为高贵的韩太太,住进了博雅大宅,一天一天,荣华富贵。
当她在丈夫远赴英伦的时候,赶走忠心的义仆侯掌柜,致使全部伙计们愤愤辞东,丈夫辛苦挣回的奇珍斋就这样败落在她的手里。她没有想到当年父亲去世时孤儿寡母受人期负的场景,相煎何太急,同样的场景,她没有动容。她不曾想,这个家,这场祸事,失去的不仅是奇珍斋,而是这个家庭三十年后的风雨飘摇。
8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捷克] 米兰·昆德拉/著许钧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爱喝酸奶
“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
但这种重负在这个轮回不存在的世界里,没有意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在书的开头,作者就将我们引入了一个轻的世界,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间。我们在没有意义的一次性中,不断妄图证明自己的存在,不断希望得到肯定与唯一,故事便在这种徘徊挣扎中拉开序幕。
当托马斯将特蕾莎比作树脂的篮子里抱出的孩子时,他们俩命运的缉畔便开始将他们牢牢束缚,再也不能放开。因为他们是昆德拉笔下的第三类人:“必须活在所爱的人的目光下。”
他们通过爱来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重,没有了爱,就必须面对那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的殿堂也将陷入黑暗之中。”但这种重也使他们的处在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因为人类的爱并不是只有无条件的付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回报,希望得到和自己付出说相同的一份爱,因为只有这种回报才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存在的意义。
9
《海错图笔记》
张辰亮 /著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出品
@方木鱼
读张辰亮的文字,直觉他是个有趣的人,这一点和做过不少荒唐事、风流事、离经叛道之事的袁枚有点相似,袁枚也是个很有趣的人,他一生想得通,玩得转,吃得开,所以也活得久。袁枚会捯饬文字,张辰亮也不遑多让,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虽仅有三十篇,不足《海错图》原本所载十分之一,却颇见功底。
该书既有科普读物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也有志怪小说的荒诞不经,更有菜谱的回味无穷,细读还有一丝顾左右而言他的春秋笔法。如果愿意,你还能体味出传统文人“雪夜闭门读禁书”刺激、快感和神秘。
张辰亮和袁枚更多的相似之处则在于对吃的讲究上。张辰亮的爱吃、会吃,和袁枚绝对有一拼。二人对蟹与大黄鱼的认知,虽然隔着三百年的时差,却丝毫没有违和感。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张辰亮是写“海夫人”,即贻贝,也叫淡菜。张辰亮一直不明白贻贝为什么叫“东海夫人”,直到他读到《海错图》里的记载:“淡菜……肉状类妇人隐物,且有茸毛,故号海夫人。”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治学严谨的博物君“赶紧上网下单,买来一包新鲜的、带毛的贻贝,煮熟后从侧面一看,配上那一撮足丝,还真像。”
10
《罗奔尼撒战争史》
[古希腊] 修昔底德 /著 谢德风/译
商务印书馆
@韩柳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很受重视,因为许多原则和论点在本书中已经提出,例如雅典人所说:大国做其想做的事,小国做其不得不做的事等。战争史主要即是雅典(崛起大国)挑战斯巴达(现有大国)的过程。雅典的失败有其必然性(民主制不敌专制政府),也有偶然性(亚西比德鼓动远征叙拉古)。然而最终雅典还是失败了,可惜。斯巴达虽然在斗争中赢了,但雅典的精神更加长久。这也是理想主义的悲剧。
值得一提的是亚西比德其人。亚西比德是雅典的阔少,并且年少有为。但由于生活奢华,引起国人不满。为转移视线,他鼓动远征叙拉古。远征前出现了赫尔墨斯雕像被毁事件,疑犯指向亚西比德。近期London Book Review中详细分析了此事,认为牵涉到雅典的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这一事件严重影响了远征。
亚西比德以嫌犯身份带领远征军出发,途中被召回。其并未遵从召回指令,而是流亡到了雅典的对头斯巴达国内,并向斯巴达透露雅典攻占整个西西里计划,推动斯巴达援助,最终造成雅典的失败。亚西比德后又收到斯巴达人怀疑,投靠了波斯人,最后辗转又回到雅典,可称得上真正的“三姓家奴”。要求召回亚西比德,以同波斯人签订条约的愿望甚至左右了雅典的民主制和寡头制斗争。亚西比德的影响真算得上雅典第一人了。
11
《时间简史》
[英国] 史蒂芬·霍金 著 吴忠超 / 许明贤/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川贝
生命是一次得之不易的体验,究竟要如何去度过,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默默无闻是生,轰轰烈烈亦是生,可以很在意,也可以很随意,都是一生,不过是生活的方式不同。有人说生命的本质就是浪费时间,那我更愿意将时间“浪费”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而生命的意义就是热爱和创造美好,在岁月磨损的纷扰中仍旧如萌芽般充满欣喜与感动,微笑着用力去生活。
那些认定一切奋斗和努力都终将在身后灰飞烟灭归于枉然的人是悲哀的,其实即便是最艰辛的生命也是有大欢喜的,这欢喜来源于那些美好的生活体验,那些勇敢的尝试、那些执着的坚持、挥洒着汗水和泪水的付出、满载着歌声和笑声的收获——热爱生活的人更容易被生活所感动,而感恩于辛苦生活中美好的人们,也乐于奉献自己为别人创造美好。当我来的时候这个世界不尽完美,当我走的时候我希望世界因我而更加美好,哪怕是一点点,所谓“能力有大小,贡献需尽力”,若曾用心体会真诚生活,带来更多美好的东西,生命就是有意义没大缺憾的。
12
《飘》
[美国] 玛格丽特·米切尔 /著 李美华/译
译林出版社
@叶紫莹
即使是到了现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媚兰的身上仍有我们值得欣赏的光辉。我们承认,《飘》一书,把媚兰过于美化了。可能是作者太宠爱她的缘故。把她描绘得过于完美,几乎找不到缺点。如果有缺点,就是不算美丽,和郝思嘉正好是个对比。我一直在想:媚兰真的没有私心吗?
在这点上,作者描写得很模糊。尤其不能接受,临死时表露出实际上一直以来都是知道郝思嘉与艾希礼多年来的暧昧关系的。她真那么大度的吗?而我更愿意相信,那是她聪明的缘故。她什么都看得清楚。其实,艾希礼与郝思嘉根本没有什么,也不可能有什么。她放任他们,是最明智的举动。
相比较,郝思嘉真是一个糊涂虫。爱了艾希礼多年,到最后,媚兰去了,才发现根本就不爱他。瑞德才是最爱。而瑞德呢,已经被她伤害得退缩,失望。象瑞德说的,她要艾希礼。不过是小女孩想要洋娃娃似的,可她要来有什么用呢?她嫁过三个男人,其实从来不懂男人。她那套把戏,不过糊弄一下小男孩而已。或者弗兰克这样老实的老家伙。
翻开手里的《飘》,纸张已经发黄,发脆。若不小心,手指会把纸张碰破。这样的书,拿在手里非常有岁月感。觉得自己就象这手里的书一样,终究有一天容易碰破,易碎。而书籍本身的内容是不会碎的,书中人物的精神也不会碎。如果有灵魂,我也不会碎的。
▼
你大学里,印象最深的是哪本书呢?
留言区聊聊吧
—THE END—
点击以下 关键词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大自然的声音| 万物复苏| 星野道夫| 好的照片背后| 时尚厨房| 雨林精灵 |荐书| 最有爱的男摄影师| 高铁上的泡面|风景,人的回忆| 坚果里最坏的那个| 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冰箱贴
标签: 尔然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